nesaaa;佛学与西方哲学的对

原创 loveyou i  2020-11-29 15:23  评论 0 条

nes aaa ; 佛学与西方哲学的对

碟 := 2小时前

回 僧侣与哲学家
44.46 40.99M

建议WiFi环境下播放, 点击右上角播放器可拖搜进度

| 导读

法国法兰西学院院士让-弗朗索瓦\'何维勒,是著名的哲学
家。他的儿子马修\'理查德以优异成绩获生物博士学位后,却

决定到印度削发为僧。

20年后,1996年,父子二人进行了一场全法国关注的对
话。哲学家表达了对佛教的好奇和质疑,僧侣认真地作答。
《僧侣与哲学家》一书,浓缩了几乎所有来自各个角度的对
佛教的质疑。 美好的是,马修在经过20年修炼之后,都给出
了令人欣慰的答案。

| 痛苦是怎么回事?

哲学家 : 你最初的(出家 ) 动机是不是要逃避痛苦?

僧侣 : 痛苦是无知的结果,所以必须要被驱除的是无知。而
最根本的无知是相信自身真正存在,相信现象界的实在性。

减轻了他人即时的痛苦是一种义务,但光这么做是不够的。必
须要根治痛苦的根本原因。

佛法让你清晰地认出“自我\"没有实质的存在,这才是你所有
问题的根源。放下对自我的信念,就可以让内在的和平自然
流露。对\"自我\"的执着就是无知最基本的表现,也是所有负
面情绪的根源。这个自我究竟在身体哪处 ? 你越是去找它 ,
越是找不到。到最后你会发现\"我\"只是一个标签,贴在一个
连贯的东西上。因为我们觉得有一个独立的\"我”这种感觉
会把\"我和和\"他人\"区隔开来。而对事物吸引和厌恶的转换就

开始了。发现自我并非真实的存在,能够让我们不再被自己
的念头所奴役。

| 佛教是宗教还是哲学?
哲学家 : 佛教是一个宗教还是一套哲学 ?

僧侣 : 丹增仁波切经常被问这个问题,他通常以玩笑的方式
回答 ;: “可怜的佛教 ! 宗教家说它是一种无神论的哲学,一

种心灵的科学 ; 哲学家说他是一种宗教一一佛教似乎没有自

处之地。也许正因为如此,佛教》有了一种优势,可以在宗教
和哲学之间措起桥梁。”

佛教本质上是一个形而上的传统,从这个传统可以吸取智
慧,这种智慧可以运用到每一刹那和所有的状况之中。如果
我们对宗教的定义是要言目接受一种教义,不需要自己重新
发掘那个教义的真理,那佛教就不是一个宗教。佛陀说的很
清楚,他的教义必须被检查,必须被思考,不能只是因为苯
敬佛陀而单纯的接受。教义的真理必须自己发觉,通过不断
地修炼最后迈向心灵的证悟。

| 如何让念头和情绪得到解脱

哲学家 : 19世纪某些哲学家比如叔本华,被佛教吸引的理由
是认为它可以提供一种方法,通过忘记自我而达到某种宁静
境界。最近,反而是对心的掌控技巧引起了更多的注意力。
佛教心理学是怎么样的?

僧侣 : 仅仅能够辨认出一个情绪把它引到表面上是不够的。
我们必须懂得如何让这种念头和情绪得到解脱,就是要消除
它在心中的任何痕迹,让它不要再被混乱所捆绑,不然它很
容易创造出连锁反应。 \"不喜欢”敌意\"愤怒”,最后它会
为负面的语言和行为。

有两种禅定方式,一种像狗,一种像狮子。你可以追踪自己
的念头,就像小狗追踪它前面的石子,一个接一个。这只会
让我们的心一直在混乱状态中。另外一种方式是像狮子一
样,因为它会立即冲向丢石头的人,扑到他身上。这就是转
向念头的根源。

当你通过大量练习能令念头停住的时候,你要开始研究妄念
的本质。情绪升起之前,它在哪里 ? 它有任何特质吗 ? 有确
定的位置、形状和颜色吗 ? 它会到别的地方去吗 ? 你越是去
研究它,就越是找不到。你可以在这个\"找不到\"的境界禅定
一会儿。当你了解到念头只不过是意识的显现,它就会失去
对心的束缚能力。经过长期的勤劳修持,解脱的过程就会变
得很自然。当新的念头升起,它就会解放自己,不再会干
扰,也不再会控制你的心。念头的形成和消失一样快,就像
用手指头在水上画画一样。

| 慈悲和爱的差别

哲学家 : 慈悲和爱之间的差别在哪里?

僧侣 : 翡必须伴随着爱。枇悲没有爱就无法生存。而爱的
定义是希望众生能够找到快乐,以及快乐的因。在此说的爱
指的是完全的、无条件的爱,对所有众生没有分别心,没有
偏见。男女之间的爱、对家人的爱,经常是霸占性的、排他
性的、有限制的。其实这种爱含有很多自私的感情。这种爱
可能感觉非常深, 但是当无法达到预期的时候,它也很容易
就会消失。真正的爱和慈悲可以延伸到我们的敌人身上,挫
杂执着的爱和慈悲无法包容我们视为敌人的人。

在佛教中爱与磁翡要和另外两种美德相结合。第一种是随喜
的精神 看到别人好也会高兴 ) ,第二种就是没有偏见,一
视同仁。最后,佛教中的爱和慈翡与智慧是分不开的。爱和
慈翡与对事物究竟本质的知识是分不开的。爱和慈翡的目标
在于让众生从无知中解脱出来。为什么慈悲有这么大的力
量,就是因为背后这种智慧和知识。

| 如何对抗现实的那恶?

哲学家 : 佛教在面对现实的收恶时有什么办法呢 ? 比如黑手
党,或者种族暴力。西方的宗教和哲学始终认为邪恶是一种
无法超越的障碍,他们同意收恶是一个存在的东西。可是万
能的上帝怎么会允许收恶的存在,这一直是一个问题。

僧侣 : 佛教认为所有众生的本性是完美的。即使被无知、欲
望和异恨掩盖住,但是没法改变佛性。我们太容易忘记这个
本性,进入二元对立、负面的思考模式。这些又被转换成负
面的语言和行为,接着创造痛苦。

人的真正本性是一种平衡状态,暴力是一种不平衡的状态。

暴力并不属于人最深的本性,因为暴力不但为受害者,也为
始作俑者带来痛苦。以现实状况而言,佛教没有任何立场来
防止卢旺达的大屠杀,可是要知道,其他任何人也都无能为
力。西方的所谓现实政策、世界新秩序,都不能阻止屠杀的
发生。但就算这种暴力倾向存在,也要依靠知性来解除它 ,
不屈服于它的影响力。民恨到底来自哪里 ? 如果我们追踪它
的根源,一切都是从一个念头出发。

哲学家 : 很好,但是如果我们要把收恶从世界中消灭的话 ,
我们必须等六十亿人走向这个心灵道路,这要等很久啊 !

僧侣 : 需要花很多时间并不改变一个事实,就是没有其他解
决方法。这种暴力不断的出现,唯一的解决方式就是个人的
转化。这种转化可以从个人延伸到家庭、村庄、以及整个社
会。在历史上, 确实有一些社会在某些时期能够保持和平。
这是一个可以达成的目标,要看每个人愿不愿意以及能贡献
多少。

三种懒惰

哲学家 : 我们必须小心分辨科学\"和\"科学主义\"。因为科学

那么成功,使得人们相信任何一个问题都可以用科学的角度
来看。甚至还有\"科学社会主义”,很明显,这中间没有任何
跟科学有关的事物,反而恰恰相反。造成了极大的伤害。

僧侣 : 科学的危险性就是它容易被分析式的冲力带走,让知
识做过大的横向扩展。这种对事物细节的研究,不论多么有
趣,重要性不应该超过智慧的追寻。

佛教谈到三种懒惰。 第一种就是把所有时间用在吃饭和睡觉
上。第二种就是告诉自己 ,\"像我这样的人绝对不可能达到

完美\'。第三种,就是把生命浪费在次等重要的工作上,一

个接一个,你会告诉自己,当你完成了这件或那件事之后 ,
你会开始寻找你生命的意义。

哲学家 : 你说\"次要问题\"? 一个与心灵无关的问题也可以是
一个重大问题。

僧侣 : 对一个银行家来说,破产是一个重大问题。但对一个
隐士来说破不破产是一个很次要的问题。经常思索无常可以
解决第一种懒惰 ; 思索修行所带来的变化和好处可以解决第
二种懒惰 ; 第三种懒惰的解法就是要认清唯一能结束一切做
不完的事情,就是立刻把它们放开,转向真正给予生命意义
的事。

| 如何面对死亡

哲学家 : 佛教对死亡的准备是怎样的?

僧侣 : 佛教徒应该随时想到死亡的念头。这绝对不是悲伤或
悲观的想法。这种思想反而激励着佛教徒去利用生命每一刻
来转化内在。因为死亡的时刻以及造成死亡的状况是无法预
测的,所以思索着无常和死亡永远是一种心灵修行的激励。

初级的修行者认为死亡是可怕的,对道路有一点认识的人会
去了解如何能自信而平静的度过“中阴身\"。再来,他们会像
农夫一样,只问耕耘不问收获,非常平静的面对死亡。最

后,程度最高的修行者想到死亡,心中会感到喜悦。有什么
好害怕的呢 ? 死亡已经变成一个朋友,它只不过是生命的一
个阶段,一个简单的转折。

| 哲学家的结论

和马修的对谈中,我学到了 : 以一个智慧系统而言,我越来
越欣赏佛教 ; 以一个形而上学系统而言,我越来越怀疑它。
我们的对话也帮助我越来越了解,为什么佛教今天在西方世
界可以引起那么大的兴趣。最主要是因为佛教填满了一个缺
口,这个缺口是因为西方哲学遗弃了伦理和生活艺术的范畴
而造成的。

17世纪末期,西方哲学抛奔了苏格拉底的问题 : \"我应该如
何过活 ? \"佛教在这个领域有很多可以教我们的。我愿意说
佛教所表现的是一种谦虚、实际和勇敢的智慧。

| 僧侣的结论

在我们的对谈中,我想做的是分享和解释,我父亲想做的是
分析和比较。在我流浪的过程中,和父亲的亲密关系从来没
有减弱过。我们从来没有机会讨论生命的这些原理。但是对
话再有启发性也永远不能取代个人经验的安宁。如果我们要
了解事情的真正面貌,那是不可缺少的。佛陀经常说 : 是
不是道路就看你走不走。”

历史上的今天:

文章标签:

特别说明:本站不提供下载,文章采集自网络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文章

版权声明:nesaaa;佛学与西方哲学的对》,版权归 loveyou i 所有,侵删!
相关文章 关键词:

发表评论


表情